当前位置: 呼伦贝尔旅游 > 民俗地理 > 正文

呼伦贝尔——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来源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剪伯赞曾这样称誉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不仅现在是内蒙的一个最好的牧场,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他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 繁殖自己的民族, 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征服内蒙中部和西部的诸部落或更广大的世界,展开他们的历史性活动。”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 扎责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自公元前200 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这2000 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袜马,戴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

公元前209 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

公元1 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等地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 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此后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王朝。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纭、突厥、黯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8 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

12 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 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 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 哈萨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城),其余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 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 斡赤斤。

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 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拙赤• 哈萨尔的后裔,直至归附后金。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骤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呼盟地区被划为两个行政区,岭西称呼伦贝尔,岭东称布特哈(1906 年,布特哈又分为东西两路,呼盟岭东地区属西路布特哈),均分别设总管和副都统衙门管辖。

民国时期,岭西地区曾于1912 一1920 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1920 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并设呼伦、肿滨、室韦、奇乾县,形成旗、县并存和分治的局面。岭东地区也保留西布特哈总管公署, 同时设雅兽县、布西县, 直属黑龙江省。

 

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

 

1945 年日本投降后,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948 年1 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盟, 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1947 年5 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1949 年4 月,呼伦贝尔市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1954 年4 月,呼纳盟和兴安盟合并,称呼伦贝尔市。1969 年8 月,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 1979 年7 月,恢复1969 年前的区划,呼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0 年7 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 年4 月前的区划。

感觉不错!您可以分享到
猜您还喜欢

呼伦贝尔最新资讯

呼伦贝尔热门民俗

呼伦贝尔热门景点

400-660-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