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特别是中东铁路开工后,从内地招来许多工人,其中不少人就近流入俄国沿边一带,在俄国定居,他们有的采金,有的修路,有的种蔬菜,有的给俄国官绅、富农做雇工。据清末珠尔干河(今额尔古纳市奇乾)总卡官赵春芳于1909年作的《边务报告书》记载,仅俄境内葛拉必采金厂一地,当时就有华工8000余人,由于这些华工绝大多数为单身的年轻人,生活在俄国人之中,与俄国少女频繁接触,继而“剪发易服,纳俄女为妻,而生子生女等,不可胜数”。后来,这些纳俄女为妻的化工中,有不少先后携其妻室子女归国定居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各村屯。他们的子女以及此前已在我境定居的俄侨妇女所生育的子女便是今额尔古纳市各乡镇中事实上的第一代中国俄罗斯族,至今,其后裔已繁衍到第四五代。
另一个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前,我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逐渐加强整顿边防,开垦招商,确保“行旅保护而无虞”在吸引界河俄方一侧大批华侨携家返回祖国定居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内地单身汉来额尔古纳河流域来此地谋生。他们多为小商贩、以烟、酒、糖、茶及小百货与俄方换取小麦、牲畜和砂金。由于中俄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频繁接触,交往密切,时而相交以为友,继而相爱以为婚,生儿育女,繁衍其家族。